
朱淑芳,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4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是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投资项目管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28项,主编出版了全国统编教材2部,专著3部,译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省部级政府奖6项。
多次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及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区进行合作、学术交流和讲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与合作研究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两年(1993、1996),期间发表论文(英文)一篇;1993年7-8月,应台湾中华农业发展基金会邀请作为首次大陆农经学者访台;1994年7-8月应聘日本爱媛大学客座研究员讲学,所讲内容被译成日文(3篇)在爱媛大学学报发表;2002年10月应邀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撒斯卡彻切温大学做学术讲座3次;
曾兼任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咨询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专著《西南扶贫资金之研究》简介:
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致选择。摆脱贫困、拯救穷人,是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本专著是国家教育部博士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结晶。这部学术专著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一个核心问题。资金的投入是实施反贫困战略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后地区发展经济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本身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因而,象征财富的资金在扶贫开发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价值。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尽管国家财力有限,但还是通过财政扶贫资金、银行扶贫贷款、扶贫以工代赈资金等尽可能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但与贫困人口数量之多、贫困面积之大、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难度之大相比,这些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扶贫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功能;如何探讨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模式;如何借鉴国际扶贫中资金使用的成功经验,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如何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尽可能让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的功能,让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尽早脱贫,且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2、一个重要区域(不含西藏)。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分布在闭塞的边远地区和条件较差的山区。这种分布格局体现了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贫困人口大部分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解决贫困与缩小地区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二是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老革命根据地和边远地区。在列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重点贫困县中,西南地区有64个县,占总数的27.70%;列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是45个,西南地区有22个,占总数的48.89%。本专著选择区域辽阔、贫困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云、贵、川和重庆作为课题研究重点区域。
3、突出理论性、政策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又必须将资金用好。本专著在扶贫理论上有所探索,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政策原则、有效途径提出了新的见解,也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对策措施,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选择的政策建议。
4、坚持脱贫与发展并举。寻求人的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将有限资金用于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实施适应21世纪竞争与发展的脱贫战略,探寻可持续发展扶贫模式,可使该地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保持发展的平衡性与持续性。
5、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发展随时都面临着多种压力与冲击,西南地区农业面临种种困境。将扶贫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寓发展于保护之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抵御自然风险;注重教育培训以提升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和在市场竞争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效迎战市场风险;把握扶贫资金投向,教育扶贫、信息扶贫、科技扶贫,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脱贫,永不返贫等等,是本专著着力关注的问题。